新政让中超外援依赖症减轻 2017进球占比下降明显
2017-11-09 19:31(稿件来源:足球报)
记者陈永报道 2017赛季和以往赛季的主要不同,除了U23新政外,还有外援新政。关于U23新政及其对联赛整体的影响,我们在上一期报道中进行过全面的解读,这一次,我们将重点转向外援新政。
本赛季中超(中超,CSL)外援政策的最大变化,一是人数从之前的“3+1”变为一场只可上3人,外援上场人数缩减了一人;二是不再响应亚足联的政策,取消了对“1”的保护令,各队注册及登场的外援中不单独区分亚洲外援。
从数据看规律,通过一个完整赛季的整体表现来看,随着外援新政、奢侈税、U23政策的联合实施,中超外援依赖症已经有了一定幅度的缓解,与此相适应的是,各队原本的第五外援非常失落,人数众多的亚外已成鸡肋,而本土球员,尤其是年轻的本土球员,则闪现出了更多的亮点。
或许是通过这个赛季的各项数据看到了新政的成效,中国足协有意在2018年实施更严格的外援新政……
2017赛季外援政策的重大变化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数量,一场比赛的出场外援人数从之前的“3+1”四人减为三人,二是不单独区分亚洲外援。
外援新政的出发点是,通过压缩外援的出场数量,来提升本土球员在联赛中的出场。
新政争议推行时间仓促
2017赛季,外援新政的实施曾经引发了较大的争议。其实外援新政对与错的讨论还在其次,各俱乐部对外援新政准备不足才是一个大问题,比如天津泰达在外援新政推出前就完成了全部引援,结果外援新政的突然推出差点让他们崩溃。这说明,即使一项政策是正确的,但推行方式、实施时间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。
一种观点认为,职业联赛应该彻底职业化,不应该承担青训或者培养本土球员的任务,实际上这种观点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,但过于理想化,事实是,欧洲的联赛也已经开始进行梳理,以便让本土球员和年轻球员得到更多的机会。
其实,在这一点上,也有不少人对外援新政持支持态度,因为中超对外援的依赖性有越来越强趋势。
“奢侈税”压制身价飞涨
实际上,外援在中超联赛的地位和作用在过去几个赛季呈稳定攀升态势,比如2012和2013赛季,外援进球比例只有58.3%到57.1%,但到了2014和2015赛季,外援进球比例上升到63.9%和62.2%,到了2016赛季,随着外援质量的大幅度攀升,外援进球比例暴涨到68.9%,如此大幅度的暴涨,自然是因为外援质量越来越高,与此相适应的是,中超外援的身价,从不足百万美元上涨到百万欧元,然后迅速涨到五百万欧、千万欧元,现在普遍到了五千万欧元级别。
这其实也是外援新政和“引援奢侈税”推出的原因所在,一方面,中国足球泡沫化的现象非常严重,急需遏制,另一方面,越来越严重的外援依赖症对中国足球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,对于中国国家队的长期发展更是造成了致命的伤害。
疑问腾出的空额谁受益?
外援新政推出后,本土球员出场次数和出场时间自然而然地增加,全年240场比赛,理论上增加了本土球员480人次的出场数,相应地增加了43200分钟的出场时间,当然,实际数字会略小于这个理论数值,原因就是3+1的出场规定,很多球队因为外援伤病未必能够达到,但3外援出场规定,因为绝大部分球队都是5外援的配置,伤病基本不会影响到外援的出场数据。
这些多出来的出场人次和时间,基本上会分配给中后卫和中场攻击端(边前卫或前腰)这两个主要的位置,此外,锋线位置上的本土球员也获得了机会。其中,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中前场,因为目前仍旧有很多中超球队为了稳妥起见,会在中后卫位置使用外援,比如鲁能的吉尔、辽宁的阿萨尼、延边的古兹米奇、亚泰的伊斯梅洛夫、权健的权敬源、力帆的郑又荣或者米洛维奇,这些球队的主力中后卫都是外援,此外,泰达的黄锡镐、申花的金基熙、华夏幸福的金周荣等韩国(南韓,Korea Republic)中后卫出场时间也较多。
外援上场名额减少了一个,但大部分球队不得不在中后卫位置上继续使用外援,相应地,在前场的本土球员的出场数据就会大幅度增加。
数据清晰表明了这一切,2017赛季,外援在整体质量提高的同时,进球比例却降为64.1%,和2016赛季高达68.9%相比,出现了极为明显的下滑,这其实充分说明了一点:中超外援依赖症开始降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