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协坚定决心抑制中超泡沫化 促俱乐部重视青训
2018-02-11 19:57记者陈永报道 日前,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,在不同场合,包括在接受《人民日报》采访时,对联赛和青训等发表了多个意见,加上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和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张剑的一些表述,2018年中超联赛的基本走势相对清晰起来。从中可以看出,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新政得到了肯定,而即将到来的2018赛季或更远的将来,无论是以改进还是完善的名义,新政成果将进一步巩固。随后中国足协将逐步出台各项新政,其中在22日武汉举行的学习十九大会议上,新政问题有望进一步明晰。可以看出,中国足协已经前所未有地明确了治理联赛的决心,坚决抑制中超泡沫化,同时促使各俱乐部将更多资金投向青训,为此将加快逐步实施更严格的准入制度,而严格的纪律处罚、保证高水平的裁判执法队伍,则是发展健康联赛的保证。这个方向,跟体育总局的2017年来的要求显然是一致的。当球员工资帽、财政公平法案出台的时候,当青训支出要达到15%的时候,当青训梯队不准共享的时候,当青训梯队不够不能注册的时候,当更严新政到来的时候,中超俱乐部已提前作好应对了吗?
一个核心:严控中超泡沫化“设立财政公平法案,设置球员工资帽”
中超泡沫化成为影响联赛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。
12月4日和5日,“2017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财务风险防范国际研讨会”在北京召开,这次财务研讨会,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公布了2016赛季俱乐部财务数据:中超俱乐部总收入70.82亿元,平均收入4.43亿元,收入最多俱乐部是最少俱乐部的50倍;总成本110.14亿元,平均成本6.88亿元,成本最高俱乐部是最低的38倍。在中甲联赛中,两项数据的倍数差更是高得离谱,分别是2080倍和81倍。
中超俱乐部的总成本费用中,人工成本(教练、球员、工作人员)的消耗最大,占67%。相比之下,英超(英超,BBL)的人工成本是58%,日本J联赛是45%,而德甲最低,只有42%。
对此,杜兆才表示:“这样将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,联赛就剩下几家大俱乐部玩,其余俱乐部则在经济压力下被淘汰,这肯定不利于联赛的运行,因此联赛治理也要有一定的规则。”
杜兆才说:“球员工资目前有些虚高,名不副实,给俱乐部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,目前俱乐部普遍收入的90%以上都用来支付球员工资。针对球员工资虚高问题,下一步足协要引导各俱乐部走向理性化,在相关政策上也会有所调整,比如设置球员‘工资帽’。”
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张剑也表示:“中国足协正在努力制定属于自己的财务监管规则,作为中国足球重要组成部分,实现健康发展、理性投资,打击违背公平竞争的事件,促进联赛健康可持续发展。中国足协争取在2020年前,建立自己的财务体系,保证财务健康,联赛积极有序发展。”
中超联赛的快速发展,也让自身出现了众多的问题,而当前的核心问题便是中超联赛的泡沫化,这也是中国足协近期一直在全力解决的核心所在。
泡沫化的危害非常严重,现实的危害是贫富分化,联赛成为大俱乐部的游戏,小俱乐部无力维持,进而被淘汰或者退出,而就长期来看,失去了中小俱乐部的热情,联赛也便成为了无源之水,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失去了地基,必然轰然坍塌,中国联赛将承受致命打击。
目前足协已经开启财政公平法案,引援调节费用便是其中的一项,未来则可能会有“工资帽”出台,以及更多的政策出台。
但这里面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,是加强对俱乐部财务的监管———中国足协已经在做相关的事情,但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,中国足协有必要多方联动,对其中违规操作者给予重罚,否则严控泡沫化只能成为形式而已。
两个要求:准入制度保证青训“准入标准逐渐提高,青训支出要达到15%”
日前有消息表示,从2019年起,中超和中甲俱乐部必须独立拥有U19、U17、U15、U14和U13五个级别的梯队,中乙俱乐部必须独立拥有
U15、U14和U13三个级别的梯队,且必须代表俱乐部参赛中国足协正式举办的各级联赛。否则中国足协将不予注册。这个不一定准确,但较为普遍的共识是青训梯队必须要跟准入挂钩。
根据中国足协的数据,中超成本中人工成本达到了67%,但青训成本只有可怜的5%。
其实,中国足协一直在完善准入制度。据悉,中国足协计划将中超球队的青训投入门槛提升到15%,杜兆才表示:“现在不少中超俱乐部只有U19一支梯队,在未来一到两个赛季中,是否拥有U19、U17、U15和U13等梯队,将成为中超、中甲等职业联赛的准入标准。”足协副主席李毓毅表示:“联赛准入标准肯定会逐步提高。”
事实上,各地方、俱乐部的U系列梯队中存在的通病,也被杜兆才看了出来,“一支青少年队伍,平常俱乐部用,全运会时候省里用,打城(青)运会时又轮到市里用。”杜兆才说,“同一拨人代表3家比赛,这样的话基础永远也做不大。”在未来U系列梯队的注册制度中,除U17等涉及小球员进行职业选择的年龄段外,其余年龄段均不允许俱乐部、省以及市里进行混编注册,“就是各自培养各自的人,建自己的队伍。”
青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,我们在此提及的是俱乐部青训层面,其实,U23新政一方面为了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,其实也给俱乐部青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此外,俱乐部青训也需要通过俱乐部准入制度进行保障,相比较而言,硬件的准入比较容易达标,但青训的准入是必须更加苛刻的。
健康发展三大保证:完善新政、严格处罚和提升裁判都不能少
联赛新政、纪律处罚和裁判问题,是2017赛季贯穿联赛始末的焦点话题,处理执行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联赛能否健康正常持续发展。
更严苛的新政将逐步展开2017赛季,中超联赛推出了U23新政和外援新政。李毓毅表示:“联赛新政运行了一年还是起到了良好的推动联赛健康发展的作用,俱乐部的投入走向理性了,U23球员得到重视了,俱乐部已经认识到要长效考虑,我们不久前在济南召开中超联赛总结会,俱乐部对中超联赛的改革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。
外援新政属于控制联赛泡沫化的范畴,而在U23球员层面,更严苛的新政有望实施,预计近期中国足协会逐步公布一系列新政,甚至有可能出台这样的新政:“每场比赛U23球员出场人数与外援挂钩,且场上始终保证有一名U23球员。”在之前的预测中,中国足协或许从这两项中选择一项,其中任何一项都比2017年的U23政策更加苛刻,如果最终二合一的话,U23新政将更加苛刻。
坚持严格处罚不放松2017赛季,中超的纪律处罚始终是热议的焦点,从年初的秦升踩人,到随后的奥斯卡等人的重磅系列罚单,再到最后张稀哲的罚单,无一不引发着巨大的争议。
在这种背景下,杜兆才明确表示:“中国职业联赛只有24年,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但加大处罚力度这一点不会变。俱乐部自身管理也要加强,一定要有一个底线。职业球员的素养、基本的道德水准要有保证,足球要尽到社会责任,要给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。”
通过中国足协的表态,中超俱乐部,以及所有中超球员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,在如此背景下,任何俱乐部任何人都不要心存侥幸。
但有一点也需要说明,和新政相比,其实处罚引发的争议更大,因为相关处罚毕竟和《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》出现了冲突,部分处罚已经突破了上限,而且是远远突破了上限。在这种情况下,足协是否有必要修订《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》呢?或者,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,否则,争议会继续存在,也容易给中超引发不必要的负面影响。
中超每轮都请洋哨裁判问题一直是热点,尤其是赛季中后期出现了众多不正常的判罚,引发了诸多的争议。
对于裁判问题,杜兆才表示:“中超联赛下赛季将尝试国际裁判常态化,即每轮都有外籍裁判来执法中超。此外,下赛季中超将全部使用视频裁判,中甲全部使用底线裁判。这个费用实际上不太高,俱乐部也很欢迎,大家都希望有更公平的竞赛环境。此外,中国足协还有意培养职业裁判,在下赛季会先尝试培养3—5名职业裁判。”
实际上,裁判问题也是中国足协不愿意看到的,但裁判毕竟是人,而不单单是规则,所以在监控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正常的,最重要的是防微杜渐。
目前来看,底线裁判效果并不是非常好,因为他们往往不敢挑战主裁判,愿意很简单,裁判也是有圈子,有层级差别的。但视频裁判技术至少可以杜绝关键性的误判,尤其是事关进球、点球等焦点的判罚。
外界一直呼吁加大对裁判的处罚,并对外公布,就目前来看,足协无意于对外公布对裁判的处罚,实际上,对于业余裁判,足协掌控力度也一直比较欠缺,职业裁判会提升判罚的质量,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。
解决裁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更多的裁判涌现,这和中国职业联赛的扩军、青训的发展一脉相承,越来越多的比赛,越来越多高质量的比赛,才会诞生更多的裁判,进而产生更多优秀的裁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