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"小时候的世界杯"在2002年完结?韩日之后,再也没有当年的足球
2018-04-20 09:25这是“小时候的世界杯”的第29期,也是最后一期。
从2017年10月5日到2018年4月20日,这个栏目陪伴大家走过了197天,其间每周一期从未间断,犹记得农历大年初一零点,我们借奇拉维特的稿子祝各位新年快乐。
再看一眼\"小时候的世界杯\"专题
我们选择将2002年世界杯作为这个系列的终点,因为这个节点对最后一批80后乃至一部分90后来说,已经走过了人生的“小时候”,新奇不再,经典也不再。当我们对世界杯的态度,从疯狂变成期待,再变成习惯时,意味着我们都长大了,足球带给我们的乐趣仍在,但再也没有小时候那般纯粹。
【为什么选择以2002作为终点】
也许读者会问:小时候的世界杯,为何不做到2014年?
正如我们专题导语所说的,“世界杯从来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,而必须是电视机画面中那些鲜活瞬间。我们只用最经典的画面说故事,希望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些童年。”
我们想要的是经典、童年、故事。
世界杯是青春记忆的载体,是儿时最快乐的追逐。单就年龄层来说,大概80后这批球迷感触最深,当年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都是源于足球:
你还记得,那些年疯狂搜集小虎队98世界杯球星卡的日子吗?撕开干脆面包装袋,取出球星卡一瞬间的激动,20年之后回想起,嘴角还会有一丝微笑。因为这样傻傻的理由,我们甚至对世界杯又多了一份热爱。当年那些粗糙的小卡片带来的期待与兴奋,我们该怎么向95后和00后解释?沧海桑田。
你是否还记得,年少的你贴满整面墙的球星海报?罗纳尔多、齐达内、里瓦尔多,或是巴西、意大利、法国、南斯拉夫的全家福……你一遍遍看着,心中默念着每一位球星的名字,如数家珍,然后在街头巷尾、学校操场上模仿着他们的动作。如今的80后,许多已为人父母,甚至童年旧屋都随挖掘机的轰隆声永远停留在了回忆里,但回忆里那些斑驳墙壁上卷起一角的海报,仿佛从未褪色过。
曾经年少的我们,向往江湖,欣赏英雄豪杰,心中都有大侠梦,恰恰足球场上有这么一群人,身怀绝技,个性十足,一身风骨,桀骜不驯。英俊的贝克汉姆,忠诚的巴蒂,忧郁的巴乔,让我们爱得如痴如醉,仿佛爱上他们就可以永远活在有他们的江湖里。
“这个世界变了,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,我们太念旧了。”影片《喋血双雄》里发哥的这句话,让我们“老去的一代”感慨颇深。
98年金黄版罗马(羅馬,Eurobasket Roma)尼亚颇有江湖豪侠之气
有一份调查显示,在世界杯的观众中,30-39岁的群体是中国球迷的主力,占到了37.33%。所以向前推20来年,1994和1998这两届世界杯,正是属于这个群体的“小时候的世界杯”,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,必须首先有时间在背后穿流而过。
时光荏苒,成家立业的人们少了一些狂热,多了一份理性;生活正推着我们前进,并在路上设置一道道障碍,你我之中多数人无法摆脱这份沉重。所以“小时候的世界杯”这个栏目,原本就想给每一位曾经热爱足球的朋友哪怕片刻的安宁和回味,这也是我们的初衷。
【互联网时代 你有多久没有真正享受世界杯】
因为互联网,我们很难将90分钟、120分钟时间完全交给足球。2002年世界杯,算是网络改变世界杯的元年。当年,“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”的人群定义为网民,到2002年12月31日,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0万。这将近6000万网民中,你是否也是其中之一?
“上网冲浪”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儿,看世界杯之余,在网上浏览新闻,在BBS上跟帖留言,像是走进了另一个世界。世界杯期间,26%的球迷上网获取世界杯资讯,网络与电视、报纸一样,成为世界杯期间球迷观看世界杯的最佳选择。
2002年世界杯,新浪网无疑是体育迷的首选之地。花费500万元,新浪网拿到“中国之队唯一指定互联网合作伙伴”权益。国足的世界杯首秀对阵哥斯达(史達,Start Kristiansand)黎加,新浪世界杯网站页面浏览量过亿;国足的世界杯告别战对阵土耳其,24小时内网民评论就达4万多条。
韩日世界杯新浪网的专题页
电视、报纸、网络开始三分天下,但当年传统媒体还是主流。央视二套、五套同时直播世界杯,每天3-4场直播,再加上“球迷世界杯”、“历史回放”、“经典镜头”等等节目轰炸,看电视了解世界杯,是球迷的主流渠道。
相比于新兴网络媒体,央视显然“套路”更深。2002年世界杯特别策划栏目“你好,世界杯”,主持人沈冰一夜走红。这是一位并不懂足球的女主持人,世界杯第2天,沈冰提问:为什么头顶球不会破,而头碰头却会受伤?这样的问题,让人啼笑皆非。阿根廷对瑞典的小组赛,探戈军团出局,“战神”巴蒂斯图塔黯然离场,为巴蒂流泪的沈冰,又得到无数好评。
2002年世界杯时的你,又是如何度过那个夏天的?“上网冲浪”的兴起,其新奇感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们对观看世界杯这件事的认知,甚至经典这两个字,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永远停留在了新世纪之前。
【98之后,世界杯再无经典】
2002年世界杯全部64场比赛,现场观众数量为270万5566人,上座率相当惨淡:1994年美国世界杯359万现场观众,1998年法国世界杯279万现场观众,2006年世界杯是336万,2010年南非世界杯是318万,2014年世界杯是340万。
与1998年相比,2002年世界杯很难让人找到热血澎湃的感觉。足球没那么纯粹了,正如黄健翔在2002年世界杯的总结中写道:
这次世界杯并不像1998年世界杯那样令人回味无穷,令很多球迷大失所望。世界杯生病了,法国、阿根廷、意大利等“旧势力”垮台,然而韩国、土耳其这些“新势力”的崛起,并未给足球运动本身带来任何新的技战术内容。世界和平、友谊、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,但当我们看到不公现象集中地、突出地发生时,就难免对本届世界杯产生怀疑、厌倦甚至蔑视。
足球变味了,充斥着勾结、背叛、诬陷和诡辩的政治斗争,肮脏的交易,幕后黑手已经近乎明目张胆。足球运动员正在变成社会活动家和演员——成为商人,他们的球艺只是三脚猫,脸蛋儿却比什么都重要。这样的足球运动员的存在对足球没什么好处,因为足球不需要靠他们的脸蛋儿去吸引更多的女球迷。
站在球迷的角度来看,2002年世界杯,包括之后的3届世界杯,缺少一些令人铭记终生的经典。塞内加尔的黑马奇迹?罗纳尔多的阿福头?对不起,韩国队的“一路护送”似乎才是2002年的代表作,一场场令人昏昏欲睡、寡淡乏味的弱弱对话,让世界杯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。
对笔者而言,“小时候的世界杯”系列,写作感觉与赛事本身精彩程度息息相关。1990、1994和1998世界杯系列,伊基塔、斯基拉奇、奇拉维特、巴尔德拉马这些人物特稿,会让笔者不知不觉进入到人物的角色之中。
比如回顾斯基拉奇的神奇爆发,世界杯金靴奖与金球奖,当这样的殊荣落到他的头上,你会深切的感受到“小人物也有春天”,有如此精彩绽放的时刻,哪怕昙花一现,也是今生不虚此行;
奇拉维特与巴尔德拉马快意恩仇
比如讲述奇拉维特的彪悍人生,痰袭卡洛斯、拳打鲁杰里、恶斗帕勒莫、偷袭阿斯普里拉,这些霸气外露的故事配上大师级的任意球脚法,令你不得不感叹这才是后无来者的传奇!当描述奇拉维特折服马拉多纳,与伊基塔、巴尔德拉马一笑泯恩仇时,又是另一番滋味:这就是有些有肉,这就是江湖义气。在商业金元的足球时代,这样的个性巨星,已经绝迹。
当足球明星模式化、套路化之后,连南美这片神奇的大陆也不再有奇拉维特、巴尔德拉马这种个性人物出现,那些带给我们发自内心的震撼,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去不复返。就像生活中我们许许多多的小确幸,也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于无形。
【再见小时候,相约2018】
已经不再年少轻狂的你,还喜欢足球吗?
你也许常听一些80后这样自鸣得意的说:见证过1994年、1998年世界杯直播的球迷,是非常幸运的。他们赶上了足球这项运动在中国最狂热也最纯粹的年华。多年之后,有些70后、80后球迷,因为对中国足球的彻底失望,已经不再关注足球。当然,更多的球迷选择坚守至今,依然保留着对足球的爱,这份爱也不再年少轻狂。
这就好比恋爱和婚姻,难免有热情消退的那天,但换个角度说,这种爱情转化为亲情的过程,是一个灵魂之间相互镌刻的过程,这才是所谓天长地久的根基。就像2018年世界杯,即便是对足球不再那么疯狂的我们,听到足球盛宴临近的脚步,内心那种隐藏多年的小躁动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喷薄而出。
即便你是荷兰或意大利的死忠,当世界杯真的到来,那种缺席的遗憾总归是可以暂时放下。
2018世界杯没有橙色
我们都听过“诸神的黄昏”,这是一个讲述神话毁灭的故事,无比凄美的结告诉着每一个人:当神灵出现的时候,同样也意味着神将不可避免的有衰亡的一天。
马拉多纳、巴尔德拉马、奇拉维特、巴乔、罗纳尔多、巴蒂、贝克汉姆……这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名字已经永远写进了历史,如今再提起,很多人会说:无非情怀。好在我们不止有情怀,看看世界足坛,梅西、C罗、内马尔、萨拉赫、德布劳内、格里兹曼等巨星竞相绽放,世界第一运动,依旧经久不衰。20年后,他们一样会是情怀。
这就是足球的魅力,这就是世界杯的魅力。
2018年夏天,我们在一起看世界杯,这里永远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,我们关心足球,但我们更关心人情冷暖。足球怎么可能真是生活的全部?没有了狂悲狂喜,我们至少可以换取片刻的安宁。